公共建築設計需要考量ESG嗎?公共建築的環保趨勢。

公共建築設計需要考量ESG嗎?公共建築的環保趨勢。
作者:管理員 於 2025年04月17日 10:50:00
28
次閱讀

探討公共建築設計如何整合ESG原則,分析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大面向對公共建築的影響,以及台灣與國際間的永續建築趨勢。

前言:公共建築設計與ESG的交匯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今日,公共建築設計已不再僅是功能與美學的考量,更需要融入環境、社會及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簡稱ESG)的多重面向。公共建築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理念與實踐方式直接影響著城市的永續性及市民的生活品質。

公共建築設計與ESG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從最初的綠建築概念到如今更全面的永續發展策略,顯示出建築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公共建築不僅是滿足使用需求的空間,更是實踐ESG理念的重要載體,透過創新的設計手法與技術應用,展現對環境友善、社會責任與良好治理的承諾。

本文將深入探討公共建築設計如何有效整合ESG原則,分析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大面向對公共建築的影響,並透過台灣與國際案例,展示永續公共建築的最佳實踐與未來發展趨勢。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公共建築設計在實踐ESG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可能的解決方案,為建築專業人士、政策制定者及關心永續議題的公眾提供參考。

ESG概念解析及其在建築領域的意義

ESG作為一個評估組織永續發展的框架,起源於金融投資領域,如今已擴展至各個產業,包括建築業。在公共建築設計的脈絡下,ESG代表了一種全面的思考方式,要求設計者不僅關注建築本身的功能性和美觀性,更要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社會價值以及治理結構。

ESG三大面向在公共建築設計中的具體表現
ESG面向 核心關注點 在公共建築設計中的體現
環境(Environment) 資源利用、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 節能減碳設計、再生能源應用、綠色建材使用、生態景觀規劃
社會(Social) 人權、健康安全、社區關係 無障礙設計、公共空間共享、文化認同、健康舒適環境營造
治理(Governance) 透明度、問責制、風險管理 公開決策過程、多方參與機制、合規監督、生命週期管理

公共建築設計領域,ESG不僅是評估標準,更是一種設計哲學。它要求建築師和設計師從建築的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營維護的全生命週期中,均衡考慮環境影響、社會責任和良好治理。隨著永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ESG已成為衡量公共建築品質與價值的重要指標。

對於公共建築而言,融入ESG考量不僅符合全球永續發展的大趨勢,更能為使用者創造更健康、舒適、有意義的空間體驗,同時降低建築運營成本,提升建築的長期價值。因此,理解並應用ESG原則,已成為現代公共建築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建築設計中的環境(E)考量

環境面向是ESG框架中最為直觀的部分,也是公共建築設計中首先被廣泛重視的領域。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公共建築作為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其環境表現備受關注。現代公共建築設計已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節能減排,而是追求更全面的環境友善策略。

碳中和與減碳設計

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建築業的重要目標,公共建築設計需考慮建築在其全生命週期中的碳足跡。這包括建材生產、運輸、施工過程中的「內含碳」(Embodied Carbon),以及建築使用階段的「運行碳」(Operational Carbon)。設計師必須通過精心規劃,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築的總碳排放。

先進的公共建築設計採用生命週期評估(LCA)方法,量化建築各階段的碳排放,並以此為基礎制定減碳策略。這可能包括選擇低碳建材、優化結構設計減少材料用量、採用本地資源降低運輸碳排、規劃高能效的機電系統等。部分先進的公共建築甚至達到「碳負」(Carbon Negative)的目標,即建築在其生命週期內吸收的碳超過排放的碳。

能源效率優化

能源效率是公共建築設計環境表現的核心指標。優化的公共建築設計融合被動式設計策略與主動式技術系統,以最小的能源投入獲得最佳的室內環境品質。被動式設計包括建築朝向、日照分析、自然通風、外殼性能優化等,旨在減少對機械系統的依賴;主動式系統則包括高效能HVAC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需求響應技術等。

再生能源的整合也是現代公共建築設計的重要一環。太陽能光電系統、風能利用、地熱系統等已成為許多公共建築的標準配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建築設計越來越注重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平衡,追求「淨零能耗」(Net Zero Energy)甚至「正能建築」(Energy Positive Buildings)的目標,即建築產生的能源等於或超過其消耗的能源。

永續材料應用

公共建築設計中的材料選擇直接影響建築的環境足跡。永續材料的應用已從單純使用「綠建材」發展到更全面的材料生命週期管理。設計師需考慮材料的來源、生產過程、使用壽命、維護需求以及最終處置或回收的可能性。

在先進的公共建築設計中,可再生材料(如竹、木材)、再生材料(如再生混凝土、回收鋼材)、低影響材料(如低碳水泥)得到廣泛應用。循環經濟理念也被引入公共建築設計,強調材料的可重複使用性與可回收性,減少廢棄物產生。「材料護照」(Material Passport)成為新興工具,記錄建築中所有材料的詳細訊息,為未來的翻新或拆除階段提供參考。

此外,公共建築設計還越來越注重當地材料的使用,不僅可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還能支持當地經濟並反映地方特色,增強建築與所在環境的融合度。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創新解決方案也在公共建築中得到探索應用,開拓了建築材料的新可能性。

公共建築設計中的社會(S)考量

社會面向是ESG框架中與人直接相關的部分,關注公共建築如何服務使用者、影響社區並融入社會文化脈絡。優秀的公共建築設計不僅滿足功能需求,還應創造包容、公平、健康的空間,促進社會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

共融設計原則

共融設計(Inclusive Design)已成為現代公共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旨在創造能被所有人使用的空間,無論其年齡、性別、能力或背景。這超越了傳統的無障礙設計,追求更全面的「全人設計」(Design for All)理念。

在公共建築設計中,共融設計表現為多層次的考量,包括物理可達性(如坡道、電梯、導盲系統)、感官舒適性(如適宜的聲學環境、照明設計、溫度調節)、心理安全感(如清晰的空間引導、私密區域設置)等。特別是針對老年人、兒童、身心障礙者等弱勢群體的需求,更需要在設計初期就充分納入考量。

先進的公共建築設計還關注「認知可達性」,即確保使用者能夠理解和有效使用建築空間。這涉及標識系統設計、空間序列安排、訊息呈現方式等多個方面,旨在減少使用者的認知負擔,提升空間的可用性和友好度。

社區影響評估

公共建築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與周圍社區有著密切的互動。前瞻性的公共建築設計會評估建築對社區的影響,並採取措施最大化正面效應,減輕可能的負面後果。

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SIA)成為公共建築設計的重要工具,用於系統性地分析建築項目對鄰近社區的影響,包括就業機會、生活便利性、社區安全、交通流量、房價變動等多個層面。基於評估結果,設計師可以調整建築功能配置、外部空間安排、交通連接等要素,以更好地融入社區脈絡。

許多創新的公共建築設計主動創造社區共享空間,如屋頂花園、多功能廣場、共享辦公區等,不僅服務建築使用者,也向周邊社區開放,成為促進社區互動的平台。「混合使用」(Mixed-use)理念被廣泛採用,將不同功能(如辦公、商業、文化、居住等)融合在一個建築體系中,創造活力四射的微型社區。

文化保存與延續

公共建築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反映著社會的集體記憶和價值觀。有遠見的公共建築設計重視文化延續,尊重地方特色,在創新中傳承傳統,創造具有文化認同感的空間。

公共建築設計中的文化層面考量
文化考量面向 設計策略 案例表現
歷史文脈 保存歷史元素、現代詮釋傳統形式 修復歷史建築立面、融入當代功能、採用現代手法呈現傳統空間概念
在地特色 回應地方風土、材料與工藝 使用地方材料、應用本土建造技術、反映當地氣候對應策略
文化多樣性 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使用需求 多語言標識系統、多元文化空間設置、跨文化交流平台

公共建築設計中的文化考量不僅是外觀形式的選擇,更是對空間使用方式、社交互動模式的尊重。例如,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可能需要考慮不同族群的社交習慣和活動偏好。優秀的公共建築設計能夠在滿足現代功能需求的同時,保持對文化傳統的敏感度,創造既有時代感又具文化深度的空間體驗。

公共建築設計中的治理(G)考量

治理面向是ESG框架中相對抽象但同樣重要的部分,涉及公共建築項目的決策過程、利害關係人參與、法規遵循等方面。良好的治理機制能確保公共建築設計過程的透明度和責任制,促進各方共同參與,最終實現更可持續、更有社會價值的建築成果。

透明度與問責制

公共建築項目通常涉及大量公共資金,因此其設計和實施過程的透明度至關重要。先進的公共建築設計採用開放的訊息共享機制,定期發布項目進展、資金使用、環境影響等相關數據,確保公眾對項目有充分的了解。

數字技術的應用大大促進了公共建築設計的透明度。建築訊息模型(BIM)不僅是設計和施工協調的工具,也成為項目訊息管理和共享的平台。通過BIM模型,利害關係人可以直觀地了解建築的各個方面,從空間布局到能源性能,從材料選擇到成本預估。一些創新項目還建立專門的數據儀表板,實時顯示建築的環境表現和資源消耗,使管理者和使用者都能監督建築的運行狀況。

利害關係人參與

公共建築服務多元的使用群體,其設計過程需要廣泛收集各方意見,確保最終成果能夠滿足多方需求。現代公共建築設計越來越重視「共同創造」(Co-creation)理念,將使用者、社區代表、專業人士等利害關係人納入設計過程,通過工作坊、公眾諮詢會、線上平台等多種形式收集意見反饋。

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在公共建築設計中的應用日益深入,不再僅限於形式化的公眾諮詢,而是真正賦予利害關係人在決策中的發言權。例如,通過設計推演工作坊,社區居民可以直接參與公共空間的規劃;通過使用者行為研究,設計師能更深入理解不同群體的空間需求;通過原型測試,未來使用者可以在實體或虛擬環境中體驗設計方案並提供改進建議。

此類參與過程不僅能夠改進設計方案的實用性,還能增強社區對項目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公共建築的社會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公共建築作為公共資產的本質,強調集體決策和共同利益的優先地位。

法規遵循與認證

公共建築設計必須符合嚴格的法規要求,包括建築法規、消防安全規範、無障礙設計標準、環保法規等。隨著永續建築理念的發展,各種綠建築認證系統也成為公共建築設計的重要參考框架,如台灣的綠建築標章(EEWH)、美國的LEED、英國的BREEAM等。

前瞻性的公共建築設計不僅滿足基本法規要求,還主動追求更高標準的環境與社會表現。通過取得第三方認證,不僅證明建築的永續性能,也為後續的監測和改進提供了系統性的框架。值得注意的是,認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挑戰在於將永續原則融入設計過程的每個環節,創造真正符合ESG理念的建築作品。

公共建築設計中的治理考量還包括風險管理機制、長期維護計劃、退役策略等方面,確保建築在其整個生命週期內都能維持良好表現,最大化其社會價值和環境效益。這需要設計師與業主、營運方、使用者等多方緊密合作,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

台灣公共建築設計的ESG現況

台灣作為亞洲永續建築的先行者之一,近年來在公共建築設計領域積極融入ESG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政府政策引導、市場需求變化和專業意識提升共同推動了這一發展趨勢。

在環境面向,台灣的公共建築設計已建立相對完善的制度框架。自1999年推出「綠建築標章(EEWH)」以來,台灣持續完善永續建築評估系統,涵蓋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等多個面向。2021年修訂的「政府採購法」更明確要求公共工程優先採用綠色材料,為公共建築設計的環境表現設定了基本門檻。近年來,台灣也開始關注建築碳足跡,「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將建築部門納入重點減碳領域,引導公共建築設計向低碳甚至零碳方向發展。

在社會面向,台灣公共建築設計越來越重視共融性和社會價值。「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多次修訂,不斷提高無障礙要求的全面性。同時,公共參與機制在重大公共建築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台中國家歌劇院等案例都採用了公眾諮詢和使用者參與的設計方法。對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尊重、多元文化的包容也逐漸成為公共建築設計的重要考量。

在治理面向,台灣公共工程委員會推動的「公共工程品質管理制度」為公共建築設計提供了規範框架,強化了設計過程的透明度和責任制。BIM技術在公共建築設計中的應用日益普及,成為提升設計協調效率和訊息透明度的重要工具。第三方認證如「智慧建築標章」、「建築碳足跡認證」等也被越來越多的公共建築項目採用,成為驗證ESG表現的有效方式。

台灣公共建築設計在ESG領域的進展令人鼓舞,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初始成本增加的疑慮、專業人才不足、跨領域協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都限制了ESG理念在公共建築設計中的全面實踐。展望未來,隨著淨零碳排目標的推進和社會永續意識的提升,台灣公共建築設計將更加深入地融合ESG考量,創造更具環境友善性、社會包容性和管理透明度的建築作品。

國際案例分析:ESG導向的公共建築設計

全球範圍內,已有不少公共建築設計案例成功地融合了ESG理念,成為業界標竿。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永續建築的技術可能性,更驗證了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原則融入設計過程的可行性和效益。以下案例可為台灣公共建築設計提供寶貴參考。

環境卓越的公共建築設計

瑞典哥德堡的「Kajstaden木造塔樓」是全木結構公共辦公建築的典範。這座8層高的建築採用交叉層壓木材(CLT)為主要結構材料,與傳統混凝土結構相比,碳排放量減少75%。建築設計融合被動式策略與高效能系統,能耗比瑞典標準建築低40%。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採用了「可拆解設計」(Design for Disassembly)理念,便於未來材料重用或回收,體現全生命週期的環境思考。

新加坡的「Punggol數碼區」公共建築群展示了熱帶氣候下的永續設計策略。建築群採用共享能源系統,整合太陽能光電、區域冷卻網絡和智能微電網,實現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平衡。創新的「超級樹」結構不僅作為垂直花園增加綠化面積,還收集雨水並為公共空間提供遮陽。水資源閉環管理系統使得項目內95%的用水可被回收再利用,極大減少了對外部水源的依賴。

社會導向的公共建築設計

丹麥哥本哈根的「BLOX」多功能公共建築是社會包容性設計的代表作。該建築將公共圖書館、創新中心、共享辦公、餐飲零售等多種功能融為一體,創造了24小時活力的社區中心。特別之處在於其「流動空間」設計——公共區域無明確界限,自然過渡,便於不同背景、年齡和能力的使用者共享空間。建築還設有社區參與平台,定期舉辦面向公眾的活動,並根據社區反饋持續調整空間使用方式。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Sant Antoni社區中心」是對歷史建築的創新改造,展示了文化保存與社會需求平衡的設計思路。設計師保留了百年市場建築的外殼和結構特色,同時重新組織內部空間,整合市場、圖書館、長者服務中心等功能。項目特別重視跨代互動,設計了多個共享空間供不同年齡群體共同使用。建築中庭轉化為社區「客廳」,成為居民日常交流和社區活動的重要場所。

卓越治理的公共建築設計

澳洲墨爾本的「Pixel大樓」不僅在環境表現上達到「碳正」水平,其治理模式也成為業界標竿。項目採用「開放式設計」流程,所有設計文件在網絡平台上公開,利害關係人可實時查閱並提出建議。建築運營階段引入「動態治理」機制,由使用者代表、技術專家和管理方共同組成決策委員會,定期評估建築表現並調整運營策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建立了詳盡的績效監測系統,所有環境和社會指標都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監督。

這些國際案例顯示,成功的ESG導向公共建築設計往往超越單一領域的卓越,而是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大面向的平衡整合。它們不僅在技術上創新,更在理念和流程上突破,為建築如何回應當代社會的複雜需求提供了有益啟發。這些經驗對台灣公共建築設計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公共建築設計融入ESG的挑戰

儘管ESG理念在公共建築設計中日益受到重視,但實踐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不僅來自技術和經濟層面,還涉及觀念、體制和能力等多個方面。深入理解這些挑戰,是推動公共建築設計全面融入ESG理念的必要步驟。

觀念與認知挑戰

在認知層面,「短期思維」仍然影響著許多公共建築決策。ESG導向的設計通常需要更多前期投入,但其效益往往在建築的長期運營中才能充分體現。這種時間錯配使得一些決策者傾向於選擇初始成本較低的方案,而忽視生命週期效益。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將ESG視為「額外要求」而非「核心價值」,導致永續措施被視為可選項而非設計基礎。

技術與專業挑戰

ESG導向的公共建築設計要求更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更深入的技術整合。傳統的建築教育和實踐往往偏重形式和功能,對環境科學、社會學、公共衛生等跨領域知識涉獵不足。設計團隊需要新的協作模式和知識結構,才能有效應對ESG帶來的複雜性。同時,一些創新技術和材料的應用經驗不足,也增加了設計和實施的不確定性。

經濟與市場挑戰

成本是公共建築設計融入ESG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儘管研究表明,良好設計的永續建築在長期運營中能夠節省可觀的成本,但初期投資增加仍是實際決策中的顯著考量。這一挑戰在預算有限的公共項目中尤為突出。此外,市場上缺乏統一的ESG評估標準和價值量化方法,也使得決策者難以客觀比較不同方案的真實價值。

體制與流程挑戰

現有的建築設計、採購和建設流程往往不利於ESG理念的全面實踐。傳統的線性設計流程難以支持所需的跨領域協作和反覆優化;分立的設計、施工和運營階段阻礙了全生命週期的整體思考;僵化的採購規則可能限制創新解決方案的應用。這些體制性障礙需要系統性變革才能有效解決。

公共建築設計融入ESG的主要挑戰及應對策略
挑戰類型 具體表現 可能的應對策略
觀念挑戰 短期思維、將ESG視為額外負擔 加強教育培訓、展示成功案例、強調長期效益
技術挑戰 專業知識不足、創新技術應用經驗缺乏 跨領域團隊組建、專業培訓計劃、設立技術支持平台
經濟挑戰 初期成本增加、效益難以量化 生命週期成本分析、綠色金融工具、政策激勵機制
體制挑戰 傳統流程限制、部門分割、採購規則僵化 整合設計流程、更新採購標準、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

面對這些挑戰,需要建築師、工程師、政策制定者、投資方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通過教育培訓提升認知,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通過政策引導創造有利環境,通過流程再造優化協作模式,公共建築設計才能更全面地融入ESG理念,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

結論:建構永續的公共建築未來

公共建築設計與ESG的融合不再是選項,而是必然趨勢。隨著全球面臨氣候變遷、資源短缺、社會不平等等複雜挑戰,公共建築作為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承擔更大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本文通過分析公共建築設計中的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個面向,展示了ESG理念如何重塑建築設計的思維方式和實踐路徑。

在環境層面,公共建築設計正從單純的「節能減排」向全生命週期的碳管理轉變,從被動應對環境問題到主動創造正面環境影響。在社會層面,共融設計、社區參與、文化保存等理念深化了公共建築的社會價值,使其成為促進社會公平和凝聚力的載體。在治理層面,透明決策、利害關係人參與和嚴格的合規機制,確保了公共建築從規劃到運營的責任制和可持續性。

台灣的公共建築設計在ESG融合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觀念、技術、經濟和體制等多方面挑戰。借鑒國際先進案例,結合本土實際情況,我們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努力:

  • 政策引導:完善永續建築相關法規和標準,將ESG要求納入公共建築採購和評估體系。
  • 能力建設:加強建築專業人員的ESG知識和技能培訓,推動跨領域合作和知識共享。
  • 技術創新:鼓勵低碳建材、能源效率、智能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 流程優化:推廣整合設計流程,建立更有效的利害關係人參與機制。
  • 價值重估:發展更全面的建築評價體系,將環境和社會價值納入建築價值評估。

展望未來,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推進、循環經濟理念的普及、數位技術的發展和共創共享模式的興起,公共建築設計將更加深入地融合ESG原則。設計師的角色也將隨之演變,從單純的空間創造者轉變為系統思考者和協作促進者,肩負起更廣泛的社會責任。

公共建築設計考量ESG不僅是應對當前挑戰的必要措施,更是塑造更美好未來的積極行動。通過將環境責任、社會公平和良好治理融入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我們能夠創造出不僅功能完善、美觀宜人,更具環境友善性、社會包容性和管理透明度的公共建築,為城市永續發展和人類福祉做出貢獻。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刻,讓我們共同努力,建構一個更永續、更公平、更美好的建築環境。

© 2025 公共建築設計與永續發展資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實際公共建築設計請諮詢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