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移除是什麼?建築業不可不知的基本概念

碳移除是什麼?建築業不可不知的基本概念
作者:管理員 於 2025年04月04日 23:50:00
19
次閱讀

探討碳移除技術在建築業的應用與重要性,包括碳移除的定義、技術、策略及案例,幫助建築專業人士了解如何實踐淨零排放目標。

碳移除簡介

碳移除,又稱為碳捕獲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是指從大氣中或排放源直接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長期儲存的過程。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碳移除已成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策略之一,尤其在排放密集型產業如建築業中。

碳移除的本質是將已經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移除,或阻止即將排放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這個概念與傳統的減碳措施有所不同,因為碳移除不只是減少排放,而是積極地從環境中移除碳。對建築業而言,了解並實施碳移除技術,是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一步。

碳移除技術可分為自然型和工程型兩大類。自然型碳移除利用自然過程如植樹造林、濕地復育等將碳封存在植物、土壤或海洋中;而工程型碳移除則使用技術手段直接從空氣或煙道氣中捕獲二氧化碳。這兩種方法在建築業中都有其應用場景和價值。

碳移除對建築業的重要性

建築業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建築和建設部門約佔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的38%。因此,建築業在全球減碳行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碳移除技術對建築業的重要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實現淨零目標:隨著各國政府承諾實現淨零排放,僅靠減少排放往往不足。建築業需要積極採用碳移除技術,以抵消無法避免的排放。
  • 提升競爭力:低碳或負碳建築將成為市場新趨勢,掌握碳移除技術的企業將在未來市場中擁有競爭優勢。
  • 應對法規要求:隨著環保法規日益嚴格,碳移除可能成為建築許可和認證的必要條件。
  • 創造新商機:碳移除技術的發展將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如碳中和建材、碳信用交易等。
  • 履行社會責任:建築企業透過實施碳移除,可展現其對環境保護和氣候行動的承諾。

對建築專業人士而言,了解碳移除不僅是環保責任,更是提升專業競爭力的必要知識。隨著淨零建築成為新標準,碳移除技術將成為建築設計、施工和營運的重要考量因素。

碳移除技術與方法

碳移除技術多種多樣,從自然解決方案到尖端工程技術,為建築業提供了多元的碳管理選擇。了解這些技術的原理、優缺點及適用場景,有助於建築專業人士選擇最適合特定項目的碳移除策略。

自然型碳移除方法

自然型碳移除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碳吸收能力,是最古老也最經濟的碳移除方式。這些方法通常成本較低,且具有多重環境效益。

建築業可應用的自然型碳移除方法
方法 原理 應用於建築業 碳移除潛力
都市植樹造林 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₂ 綠色建築外牆、屋頂花園、建築周邊綠化 中等,取決於植物種類和數量
土壤碳封存 改良土壤以增強其碳儲存能力 建築基地土壤管理、園藝設計 低至中等,累積效應顯著
濕地復育 恢復或創建濕地生態系統 建築場址周邊濕地設計、雨水花園 高,濕地是高效碳匯
生物炭應用 將有機物質轉化為穩定碳形式 混入建築材料、土壤改良 中等至高,生物炭可穩定存在數百年

在建築設計中融入自然型碳移除方法,不僅有助於碳管理,還能提升建築美觀和使用者體驗。例如,立體綠化不僅吸收二氧化碳,還可改善建築隔熱性能,降低能耗;而屋頂花園則能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

工程型碳移除技術

工程型碳移除技術利用人工設計的系統和工藝直接捕獲二氧化碳。這些技術通常效率較高,但成本也相對較高。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擴大,其成本有望降低。

建築業可應用的工程型碳移除技術
技術 原理 應用於建築業 碳移除潛力
直接空氣捕獲(DAC) 使用特殊材料直接從空氣中捕獲CO₂ 整合到建築通風系統、獨立DAC裝置 高,但能源消耗大
礦化碳封存 將CO₂與礦物質反應形成穩定碳酸鹽 碳封存混凝土、碳吸收建材 中等至高,建材可永久封存碳
生物能源碳捕獲與封存(BECCS) 結合生物質能源生產和碳捕獲 建築能源系統、區域供熱 高,可實現負排放
增強風化作用 加速岩石風化過程吸收CO₂ 特殊建築表面處理、景觀設計 中等,作用緩慢但長期有效

工程型碳移除技術在建築業中的應用正在快速發展。例如,碳封存混凝土技術通過在混凝土中永久封存二氧化碳,既能減少混凝土的碳足跡,又能提高其強度;而直接空氣捕獲系統則可集成到建築的通風設備中,使建築不僅減少排放,還能主動清除大氣中的碳。

混合型碳移除解決方案

混合型碳移除解決方案結合了自然和工程方法的優點,往往能達到更好的碳移除效果。這類解決方案特別適合建築業的複雜需求。

  • 生物建築材料:如竹子、木材、麻、稻草等生物材料,既可封存碳,又可替代高排放材料
  • 碳負排放建築系統:結合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碳捕獲技術和植物牆等多種技術
  • 城市森林和生態建築群:通過策略性規劃,使建築與自然系統協同工作,最大化碳移除效益
  • 智能碳管理系統: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建築碳捕獲和能源使用

混合型碳移除解決方案通常需要跨學科合作,包括建築師、工程師、生態學家和材料科學家等多領域專家的共同努力。這種整合式方法不僅能實現更高效的碳移除,還能創造更宜居、更智能的建築環境。

碳移除vs.碳減量:了解差異

碳移除和碳減量雖都是應對氣候變遷的策略,但兩者在概念和實施方面有本質區別。理解這些差異對於建築業制定全面的碳管理策略至關重要。

碳移除與碳減量的比較
特性 碳移除 碳減量
定義 從大氣或排放源中捕獲並長期儲存CO₂ 減少或避免CO₂排放進入大氣
時間向度 處理已排放或即將排放的CO₂ 預防未來可能的排放
實施方法 碳捕獲技術、自然碳匯、碳封存建材等 能源效率提升、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材料用量等
在碳中和策略中的角色 抵消難以避免的排放,實現負排放 降低基礎排放量

在建築業的碳管理實踐中,碳減量和碳移除應被視為互補策略,而非二選一的選項。理想的方法是:首先通過設計優化、材料選擇和能源效率措施盡可能減少排放(碳減量);然後利用碳移除技術處理無法避免的排放,最終實現淨零或負碳建築。

例如,一座高能效建築可能通過被動式設計和可再生能源大幅減少能源消耗(碳減量),同時採用碳封存混凝土和屋頂花園等措施移除碳(碳移除)。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不僅能最大限度減少建築的碳足跡,還能為環境帶來積極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碳移除技術日益重要,但它不應被視為規避減排責任的藉口。在碳管理層級中,避免和減少排放始終是優先考慮的方向,碳移除則作為處理不可避免排放的補充手段。

建築業的碳移除策略

建築業可從多個層面實施碳移除策略,覆蓋從材料選擇到建築設計,再到運營管理的完整生命週期。制定有效的碳移除策略需要考慮建築的特定需求、環境條件和預算限制。

材料選擇與創新

建築材料是建築碳足跡的主要來源,也是實施碳移除的重要切入點。創新的低碳和碳封存材料可顯著降低建築的環境影響。

  • 碳封存混凝土:通過在混凝土中注入捕獲的CO₂,不僅可減少水泥用量,還能永久封存碳
  • 木質結構:木材在生長過程中吸收CO₂,使用木結構可將碳長期封存在建築中
  • 麻和稻草建材:這些材料不僅碳足跡低,還能儲存生長過程中吸收的碳
  • 藻類基材料:藻類生長迅速且高效吸收CO₂,可用於生產各種建築材料
  • 回收材料再利用:延長材料生命週期,避免新材料生產帶來的碳排放

選擇適當的建築材料時,應考慮其全生命週期碳足跡,包括原料獲取、製造、運輸、使用和處置各階段的碳排放。理想的材料應具有低碳足跡和高碳封存能力。

建築設計與碳移除

建築設計階段是實施碳移除策略的黃金時期,因為早期決策對建築整體碳影響有決定性作用。碳移除考量應融入設計過程的各個環節。

  • 被動式設計:優化建築朝向、自然通風和日照,減少能源需求
  • 生物氣候設計: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設計,最大化自然資源利用
  • 整合植被:透過綠屋頂、立體綠化和室內植物,增加碳吸收
  • 碳捕獲系統整合:將碳捕獲技術納入建築通風和能源系統
  • 模組化和適應性設計:延長建築使用壽命,減少重建需求
  • 循環經濟設計:考慮材料的未來再利用和回收可能性

建築師和設計師在推動碳移除實踐中扮演關鍵角色。通過採用整合式設計流程(Integrated Design Process, IDP),可確保碳移除考量在專案早期即被納入,並貫穿整個設計和建造過程。

營運階段的碳移除措施

建築的營運階段通常佔其生命週期碳排放的最大比例,因此營運期的碳移除措施尤為重要。這些措施不僅可減少建築的環境影響,還能降低營運成本。

  • 能源系統碳捕獲:在建築能源系統中整合碳捕獲技術
  • 智能碳管理: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優化建築能源使用和碳捕獲
  • 植物維護管理:確保建築綠化系統健康,最大化碳吸收效率
  • 碳抵消項目投資:投資外部碳移除項目,補償無法現場減少的排放
  • 定期碳審計:監測和評估建築的碳表現,持續改進碳管理策略

建築的運營者和管理者應接受碳管理培訓,了解如何優化建築系統以最大化碳移除效益。同時,使用者行為也會顯著影響建築的碳表現,因此提高使用者的碳意識同樣重要。

碳移除案例分析

全球已有多個建築項目成功實施碳移除策略,這些案例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啟示。以下是幾個值得關注的案例:

案例一:米蘭垂直森林

這座位於義大利米蘭的住宅塔樓集成了超過900棵樹和20,000種植物,每年可吸收約30噸二氧化碳。垂直森林不僅實現了碳移除,還改善了城市空氣質量,增加了生物多樣性,成為綠色建築的全球標桿。

關鍵碳移除策略:大規模立體綠化、生物多樣性設計、高效能建築外殼

案例二:碳封存混凝土應用

加拿大卡爾加里國際機場使用了碳封存混凝土,將捕獲的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在建築結構中。這一技術不僅減少了混凝土的碳足跡,還提高了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展示了工程型碳移除技術的商業可行性。

關鍵碳移除策略:碳封存建材、減少水泥用量、增強材料性能

案例三:台灣淨零示範建築

台北的一座商業建築整合了多種碳移除技術,包括直接空氣捕獲系統、大面積綠牆和碳封存混凝土。該建築不僅實現了淨零排放,更達到了負碳效果,每年可移除相當於50戶家庭碳排放量的二氧化碳。

關鍵碳移除策略:集成式碳捕獲系統、智能碳管理、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

這些案例證明,無論是透過自然解決方案還是尖端技術,碳移除在建築中的應用都具有實際可行性。成功的碳移除項目通常採用整合式方法,結合多種技術和策略,並考慮當地環境條件和資源可用性。

台灣碳移除相關政策與法規

台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碳中和政策,為建築業的碳移除實踐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規框架。了解這些政策法規有助於建築專業人士把握發展機遇,符合法規要求。

  • 2050淨零排放路徑:台灣已承諾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建築部門是重點減碳領域之一。
  •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規定大型企業需定期盤查和報告碳排放,並逐步擴大納管範圍。
  • 綠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採用碳移除技術,如屋頂綠化、立體綠化等。
  • 碳費制度:未來可能實施的碳定價機制,將提高高碳建材和建築的成本。
  • 低碳建材標準:制定低碳和碳封存建材的標準和認證系統。
  • 碳移除技術補助:提供對碳捕獲技術研發和應用的財政支持。

除了政府政策外,市場機制如碳交易、綠色金融和ESG投資也為建築業的碳移除項目提供了經濟激勵。隨著碳定價機制的完善,碳移除技術的經濟可行性將進一步提高。

建築專業人士應密切關注政策發展,主動將碳移除考量納入項目規劃,以適應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同時,也應把握政策帶來的綠色轉型機遇,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和市場。

碳移除技術未來趨勢

碳移除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未來幾年可能出現多項突破性進展。建築業應關注這些趨勢,及時採納創新技術,保持競爭優勢。

  • 成本下降:隨著技術成熟和規模擴大,碳移除的成本將持續降低,提高經濟可行性。
  • 整合度提升:碳捕獲系統將更緊密整合到建築的設計和功能中,而非作為獨立附加系統。
  • 數位化管理: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將實現碳移除過程的自動化和優化。
  • 新型材料:更高效的碳吸收材料和碳封存建材將進入市場。
  • 模組化解決方案:適用於不同規模和類型建築的標準化碳移除模組將普及。
  • 多功能設計:碳移除設施將兼具美學價值和其他功能,如空氣淨化、雨水收集等。

建築專業人士應保持開放心態,積極學習和採納新興碳移除技術。與研究機構、技術供應商和政府部門的合作,將有助於加速創新技術的落地應用。

未來的建築可能從碳排放源轉變為碳匯,不僅滿足自身的功能需求,還積極為環境做出貢獻。碳移除將成為建築設計的核心考量,而非附加功能。

挑戰與機遇

在建築業推行碳移除技術面臨多重挑戰,但這些挑戰也伴隨著潛在的機遇。理解並應對這些挑戰,是成功實施碳移除策略的關鍵。

主要挑戰

  • 高初始成本:許多碳移除技術的前期投資較高,回收期較長。
  • 技術成熟度:部分技術仍處於發展階段,實際效果和長期可靠性有待驗證。
  • 專業知識不足:業界對碳移除技術的了解和應用經驗有限。
  • 標準缺乏:碳移除效果的測量和驗證標準尚不完善。
  • 供應鏈限制:某些特殊材料和設備的供應鏈尚未成熟。

潛在機遇

  • 市場差異化:率先採用碳移除技術的建築項目可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 價值提升:碳中和或負碳建築通常具有更高的市場價值和品牌影響力。
  • 政策激勵:政府補貼、稅收優惠和碳信用可降低投資成本。
  • 新業務領域:碳移除服務和解決方案是建築業的新增長點。
  • 技術創新:碳移除需求將推動材料和系統的創新,創造知識產權價值。

面對這些挑戰與機遇,建築業應採取積極但務實的態度。可從小規模試點開始,積累經驗後逐步擴大應用範圍。同時,加強行業內的知識分享和合作,共同推動碳移除技術的發展和普及。

對於建築專業人士,投資學習碳移除相關知識和技能,將是應對未來行業變革的重要準備。碳移除專業知識將成為建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結論:建築業的碳移除之路

碳移除作為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技術,將重塑建築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從被動的減少環境影響,到主動的環境修復,建築的角色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

對建築業而言,碳移除不僅是環保責任,更是創新機遇和競爭優勢。無論是通過自然解決方案如綠化系統,還是工程技術如碳捕獲設備和碳封存建材,建築都有潛力從碳排放源轉變為碳匯。

成功的碳移除策略需要全面考量,包括技術選擇、經濟可行性、環境條件和政策要求。最有效的方法通常是綜合運用多種碳減量和碳移除技術,形成整合的碳管理體系。

隨著淨零目標日益臨近,碳移除將從選擇性措施轉變為必要手段。建築專業人士應及早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將碳移除納入設計、施工和營運的各個環節,為實現碳中和未來做出貢獻。

台灣建築業在碳移除領域擁有多項優勢,包括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的綠建築體系和積極的政策支持。把握這些優勢,台灣可在全球建築碳移除浪潮中佔據領先地位。

碳移除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一個持續進化的過程。建築專業人士應保持開放心態,不斷學習和創新,將碳移除視為建築設計和建造的核心原則之一,而非附加考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建築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全球氣候行動做出積極貢獻。

© 2025 碳移除資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具體碳移除技術應用請諮詢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