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震標章是什麼?耐震設計標章對起造、承造、監造三方在建築物規劃設計察證核實!

次閱讀
深入解析耐震標章制度,了解耐震設計標章對起造、承造、監造三方在建築物規劃設計與施工階段的重要性與責任,協助您選擇安全的建築物。
耐震標章簡介
在地震頻繁的台灣,建築物的耐震性能直接關係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提升建築物的耐震品質並確保建設過程中的規範落實,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推動了「耐震標章」制度。耐震標章不僅是對建築物耐震性能的認證,更是對起造、承造、監造三方責任的明確要求,確保建築物在規劃設計與施工階段都能符合預定計劃並確實執行。
透過耐震標章制度,建築物所有人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建築是否符合耐震標準,而消費者也能在購買房屋時有更明確的參考依據,讓居住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耐震標章的目的與意義
耐震標章的推動主要目的在於鼓勵建築物所有人及起、承、監造三方對建築物耐震性及居住人生命財產的尊重。透過耐震標章的認證過程,能夠明確各方在建築物規劃設計、施工階段的責任與要求,確保建築工程的品質與安全性。
在台灣這樣地震多發的地區,耐震標章的意義尤為重大:
- 提升建築物的耐震性能,降低地震災害風險
- 明確起造人、承造人和監造人的責任與義務
- 為建築物提供第三方公正的耐震性能評估
- 為消費者提供選擇安全建築的重要參考依據
- 促進建築產業提升整體耐震設計與施工水準
耐震標章不僅是一種認證,更是對社會責任的體現,通過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降低社會整體成本的支出。
耐震標章的種類與範圍
耐震標章的發給分為二階段,分別針對建築物的不同建造階段進行認證:
標章種類 | 適用範圍 | 發給時機 |
---|---|---|
耐震設計標章 | 建築物規劃設計階段 | 通過設計階段察證後 |
耐震標章 | 建築物施工至完工階段 | 通過施工階段察證後 |
耐震標章的認證範圍涵蓋建築工程自規劃設計、興建至完工之結構體耐震性能的察證。申請耐震標章必須先取得「耐震設計標章」,再通過施工階段的察證才能獲得完整的「耐震標章」認證。
值得注意的是,耐震標章不僅關注建築物的結構安全,還涉及隔震消能措施、裝飾性構件安全性以及施工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評估。
耐震標章的特點與優勢
耐震標章系統在設計上具有多項獨特特點,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耐震標章的核心價值:
-
全面的耐震規劃與設計檢討
耐震標章要求擬訂「耐震標章特別監督計畫」,在經濟與安全的考量下,對建築物的耐震規劃設計、施工階段可能的影響做通盤的檢討與考量。這確保了建築物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耐震性能。
-
先進的隔震消能技術
取得耐震標章的建築物通常採用適當的隔震消能措施或機制,有效減低地震對建築物及人員舒適性的影響,提升建築物在地震中的表現。
-
對非結構構件的關注
耐震標章認證過程中,會評估如何減低裝飾性構件因地震破壞對建築物及人員安全的危害,這是傳統耐震設計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
施工性的前期檢討
申請耐震標章的規劃設計需檢討施工性,特別是耐震考量的重點需經過察證檢核,改善施工性不佳的構件設計,確保設計的可執行性。
-
嚴格的第三方察證
耐震標章要求施工階段經由第三者的察證,確認施工符合規定品質要項要求,這提供了額外的品質保證層級。
這些特點使得耐震標章成為評估建築物耐震性能的重要指標,對於提升台灣建築物的整體耐震水準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耐震標章申請流程
耐震標章的申請流程分為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兩部分,各有其特定的作業流程與要點:
設計階段察證作業流程
- 申請人向察證機構(臺灣建築中心)提出申請,並提供耐震結構、建築等相關審查資料
- 察證小組(耐震標章委員會)召開審查會議進行評估
- 通過審查後發給「耐震設計標章」
施工階段察證作業流程
- 申請人提出申請,並繳納建造執照影本
- 實施第三者察證(特別監督制度)
- 第三者依工程進度實施察證
- 工程結構體至屋突完成後辦理結案會議
- 通過後發給「耐震標章」
申請耐震標章時需注意的重要事項:
- 申請個案應同時繳交「耐震設計標章」與「耐震標章」申請費用、申請書及權利義務約定書等文件
- 申請人必須先完成「耐震設計標章」審核才能進行「耐震標章」的申請
- 施工中如有設計變更,須於施工階段察證主動提出並接受察證
- 完工察證階段需附上相關文件,以接受察證小組確認設計變更不影響「耐震設計標章」的原則
這一系列嚴謹的申請流程確保了耐震標章的權威性和可靠性,為建築物的耐震性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方責任與要求
耐震標章制度明確劃分了起造、承造、監造三方在建築物耐震性能保障中的責任與要求:
角色 | 主要責任 | 在耐震標章中的要求 |
---|---|---|
起造人 |
|
|
承造人 |
|
|
監造人 |
|
|
耐震標章制度透過明確的責任劃分,確保了建築物從設計到施工的全過程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這對於保障建築物的耐震性能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耐震標章制度下,三方的責任不僅僅是各自獨立的,更是相互協作、共同保障建築物耐震安全的整體工作。
特別監督制度
特別監督制度是耐震標章認證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確保了施工過程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執行:
特別監督的定義與職責
依耐震法規之規定,除一般規定之監造程序外,當符合執行專業結構設計審查所列之施工作業項目時,起造人應增加聘雇一位以上之特別監督人,來執行特別監督工作。特別監督人的主要職責是確保施工階段嚴格執行耐震標章設計階段的各項要求。
特別監督人員資格要求
執行耐震標章特別監督的人員需具備以下資格:
- 應具3年以上建築結構工程工地品管經驗
- 具有結構專業資格
- 可由工程技術顧問公司、執業結構技師、執業土木技師或開業建築師辦理並組成團隊
特別監督人力配置
特別監督人力係依據同時施作之樓地板面積計算:
同時施作之樓地板面積 | 配置人力 |
---|---|
超過1100m²未達1650m² | 一位駐地特別監督人加一位駐地品管工程師 |
其他面積 | 需配合施工計畫進度、特別監督計畫進度及分區施工面積來規劃與調整 |
特定工程的察證
在耐震標章制度中,特定工程指的是完成該項工程即必須進行中間檢查合格後,才得繼續其後續工程之工程。特別監督人需要對這些特定工程進行嚴格察證,確保每一個關鍵步驟都符合設計要求。
特別監督制度的實施為耐震標章增添了額外的品質保證層面,讓建築物的耐震性能得到更為嚴謹的保障。
標章的使用與保管
獲得耐震標章後,其正確的使用與保管同樣重要:
設計階段標章的使用
申請人如為起造人(包括建商及可銷售該建築物之所有權人)於取得設計階段耐震標章後可於銷售海報上標示,但建議應於銷售合約中註記:「本工程完工後應取得『耐震標章』,如有違反則買方可要求退屋並取回所有已繳納之款項,賣方不得異議。」
標章的展示位置
耐震標章的展示應符合以下規定:
- 施工中的建築物,可將合格證明書懸掛於工地明顯處所
- 取得耐震標章之標的物,應將標章懸掛於本標的物出入口外牆面明顯位置
- 取得耐震標章之標的物,可將標章證書懸掛於委託人辦公室或本標的物出入口門廳之明顯位置
標章使用的限制
為維護耐震標章的公信力,以不實廣告宣傳耐震設計標章與耐震標章所表揚之內容者,台灣建築中心有權終止契約書。這確保了耐震標章不被濫用或誤導消費者。
正確使用耐震標章不僅是對建築物耐震性能的肯定,更是對購屋者負責的表現,能夠增加消費者對建築物安全性的信心。
常見問題解答
Q1: 取得耐震標章對購屋者有什麼好處?
A1: 取得耐震標章的建築物經過嚴格的設計審查和施工察證,在耐震性能上有更高的保障。購屋者可以更安心地選擇這類建築物,降低在地震中的風險,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Q2: 一般建築物與取得耐震標章的建築物有何不同?
A2: 取得耐震標章的建築物除了符合基本建築法規外,還採用了更嚴格的耐震設計標準,並經過第三方的特別監督和察證,在施工品質上有更高的保障。這些建築物通常採用隔震消能措施,能更有效地減低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
Q3: 如何確認所購買的建築物是否有耐震標章?
A3: 取得耐震標章的建築物應在出入口外牆面明顯位置懸掛標章,同時在出入口門廳也可能展示標章證書。購屋者可以向開發商索取相關證明文件,或直接向台灣建築中心查詢該建築物是否取得耐震標章。
Q4: 耐震標章是否會增加建築成本?
A4: 申請耐震標章確實會增加一定的成本,包括特別監督費用、察證費用以及可能的設計和施工優化費用。但從長遠來看,這些投入能夠提升建築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地震發生時減少損失,整體而言是值得的投資。
Q5: 舊有建築物是否可以申請耐震標章?
A5: 耐震標章主要針對新建建築物的設計和施工過程。對於舊有建築物,可以考慮進行耐震評估和補強,雖然可能無法取得完整的耐震標章,但可以提升建築物的耐震性能。
本文介紹了耐震標章的定義、目的、種類、特點、申請流程、責任要求、特別監督制度以及使用保管等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幫助讀者更全面地了解耐震標章制度,提高對建築物耐震性能的重視。
有關耐震標章的更多詳細信息,請參考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官方網站。